https://assets.51.ca/fav/favicon.png?v=20200302

7月3日,甘肃天水某幼儿园因违规使用添加剂,导致部分幼儿血铅异常。天水市麦积区卫生健康局发布通报称,目前已对涉事幼儿园负责人立案侦查。

据了解,已有至少数十名幼儿的血铅浓度达到中毒标准,其中部分幼儿属于重度超标。常见症状包括腹泻、脱发、鼻出血、牙齿变黑以及情绪暴躁等。

铅作为一种对儿童神经发育极具危害的重金属,生长期儿童若不慎摄入,可能对其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。①

铅可能存在于这些

“隐秘角落”

作为一种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元素,铅对人体无任何生理功能,在人体内的理想血浓度应为0,也就是越低越好,最好没有。

铅看似离我们很远,其实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接触到。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二科主任刘长江提醒,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含铅的物品和场景,包括:

1. 一些含铅的偏方、秘方;

2. 盛放食物的锡器、不合格的彩釉杯子;

3. 老式爆米花、不合格的皮蛋等含铅食物;

4. 含铅化妆品、含铅颜料涂层的玩具、废旧电池、不合格书籍等;

5. 锡箔纸、老化水管、二手烟、汽车尾气,有油漆涂料的环境等。②

健康时报资料图

万一铅中毒了,

会有哪些表现?

铅可以影响神经系统、造血系统、消化系统、肾脏功能,中毒的临床表现通常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。

1. 急性中毒

多因消化道大量吸收所致,发病迅速,病人有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阵发性腹部绞痛、便秘或腹泻;

头痛、血压升高、汗多、尿少、苍白面容(铅容)等症状;

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,表现为痉挛、抽搐、高热、昏迷和循环衰竭等;

此外,还可有中毒性肝病、肾病及贫血等症状。

2. 慢性中毒

神经系统早期表现为头晕、乏力、多梦、记忆力减退等症状,逐渐加重为周围神经病、中毒性脑病;

消化系统主要为食欲不振、恶心、腹胀、便秘或腹泻、腹绞痛等;

血液和造血系统方面有轻度贫血;

慢性中毒可引起肾脏损害等;

生殖系统方面,女性出现月经失调、不孕、流产和早产等,男性精子数目减少、活动力降低和畸形率增加。

3. 儿童铅中毒

可出现多动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智商降低、阅读障碍、手眼协调差、认知能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症状;

还有贫血、厌食、发育迟缓、腹痛、便秘或腹泻、听视力下降以及体弱等症状。③

出现上述中毒表现,初步怀疑铅中毒可能时,应及时到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职业病防治医院就诊,检查血铅水平,明确诊断后接受正规的治疗指导。

健康时报资料图

为什么

儿童更容易出现铅中毒?

6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,机体各个器官都容易受到铅的伤害。儿童比成人更容易铅中毒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:

1. 儿童较成人更容易吸收铅

由于儿童手口行为多,铅从口入是主要途径,消化道对铅的吸收率高;咳嗽-除痰功能不健全,含铅的痰又吞入了消化道;对食物和氧的需求大,铅摄入多;80%以上的铅流动在距离地面1米以内,正好是儿童的呼吸带。

2. 儿童排泄铅的能力较成人小

成人99%的铅最终随大小便排出,而儿童66.7%左右可排出,约1/3的铅滞留体内。

3. 铅在儿童体内的流动性大

成人90-95%的铅蓄积于骨骼中,而儿童70%的铅蓄积于骨骼且流动性大,容易向血液和软组织移动,由于儿童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,通透性大,铅极易损伤大脑。④

健康时报资料图

防止铅中毒

这些东西请远离

要想尽可能远离铅污染,保护身体健康,请大家务必重视生活中的这些事情:

1. 不使用含铅器皿存放食物,如铅锡合金的酒壶。⑤

2. 陶瓷餐具尽量选择白瓷或釉下彩。釉下彩表面平滑柔和,没有凹凸和粗糙的地方;而釉上彩的陶瓷摸起来凹凸不平,如果使用不当,磨损比较多,色料可能会暴露在外。

另外,彩色陶瓷餐具最好不要盛放醋、柠檬汁等酸性物质,否则会造成这些物质溶出,导致中毒。⑥

3. 早上打开自来水龙头时,先空放一分钟再使用,这些水可用来冲厕所,避免自流水管里的铅污染。①

4. 少吃含铅高的食品,如老式爆米花机爆出的爆米花。⑤

5. 多吃富含钙、铁、锌的食物(如牛奶、绿叶菜),减少铅等重金属吸收。⑥

6. 少用染发剂。警惕劣质个人护肤用品,不使用无化妆品备案号、成分不明、生产信息不清的产品。儿童尽量不使用成人化妆品。⑤

7. 不要把手指放入口中吸吮,不要啃咬油漆涂层的铅笔和玩具。勤洗手、勤剪指甲。⑤

8. 装修时,不要在家中用含铅油漆美化墙壁。⑤

9. 定期清洁家居灰尘,减少铅尘残留。清洁窗台、地板等位置时,除了清扫外,最好再用湿抹布抹一遍。①

10. 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车流量大的公路边。远离工业污染区,不在废品收购站附近逗留、玩耍。⑥

11. 铅作业人员结束作业后,及时脱去工作服并洗澡。⑤

12. 谨慎用药,不随意轻信网络上的不明秘方偏方,不使用成分不明的物品,购买药品时应查询追溯码。⑥



Source lin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