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牙周病也恐致严重疾病?有牙医指,30岁以后牙周病的发病率近90%,情况相当普遍。不过更令人关注的是,牙周病细菌不只影响口牙齿卫生,更会导致细菌入血,引发更严重的健康危机。要预防牙周病,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刷牙才有效?
30岁以上牙周病发病率近9成 恐细菌入血手尾长
根据日媒《FNN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》报道,日本牙科医生小川朗子指出,即使是从未蛀过牙的人,30岁以后牙周病的发病率也高达80-90%。当细菌于卡在牙齿之间的食物残渣上生长,就会形成称为牙菌膜。牙周病的成因是牙菌膜渗入牙周袋并引起发炎。但就算每天认真刷牙,亦很难完全清除积聚在臼齿后面牙周袋中的牙菌膜。
小川医生指,牙周袋是牙齿和牙龈之间的沟。牙齿健康的人,牙周袋紧密,深度约1-3mm;如果深度超过3mm,并且出现牙龈肿胀或出血,可能是牙周病发展的征兆。可怕的是,牙周病细菌毒性很强,如果不及时治疗,不只会溶解支撑牙齿的牙槽骨,最终导致牙齿脱落,更会入血影响全身,引发与牙齿无关的严重疾病。
牙周病可导致甚么严重疾病?
牙周病细菌可引致哪些疾病?
- 糖尿病:牙周病细菌造成感染,会导致细胞因子(免疫系统细胞分泌的蛋白质)过度产生,继而影响胰岛素细胞及导致糖尿病。
- 心血管疾病:进入微丝血管的牙周病细菌,会随着血液在全身循环,更可能附着在动脉壁上,促进动脉硬化。美国一项研究报告显示,牙周病患者患心绞痛等疾病的风险是健康者的3倍。
- 孕妇早产:牙周病可导致孕妇患上骨质疏松症,以及增加婴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风险。细胞因子水平高的孕妇,其胎儿体重比平均值低约20%。另外,有数据显示,曾出现牙龈出血等牙周病症状的孕妇,发生早产征兆的比例高于没有症状的孕妇。
预防牙周病|正确刷牙4步骤 只用牙刷不足够
小川朗子医生表示,预防牙周病的关键不只是刷牙,还要正确使用牙缝刷和牙线。虽然牙缝刷和牙线看似功能相同,但实际上有着微妙的差别:前者用于清除牙齿间牙龈侧堆积的食物残渣,后者则用于清除牙齿侧面的污垢。她讲解正确刷牙4步骤:
第1步:牙缝刷
刷牙前使用牙缝刷,清除卡在牙齿间牙龈侧的食物残渣和牙菌膜,特别是后排牙,牙膏成分更容易渗透,提高清洁效率,还能按摩牙龈。但要留意,牙缝刷可能会扩大牙齿间的缝隙,因此要选择适合个人牙齿大小的牙缝刷,并集中用于后牙。
第2步:刷牙
在牙齿干燥时先将牙膏涂抹在牙齿上,可以更有效地去除牙齿上的污渍。不要忘记刷舌头,舌头上有一层白色的“舌苔”,是由细菌、食物、饮品、药物等构成的污垢。刷牙结束前,最好从舌头后向前刷,刮掉舌头上的污垢。
第3步:牙线
刷牙后,用牙线清除牙缝间的污垢。
第4步:漱口水
最后用漱口水漱口,能有效预防口臭。
小川医生指,食物残渣会在大约4至8小时内转化为细菌。如果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,就能在污垢转化为牙菌膜之前将其清除;亦务必在每次进食后以清水漱口,或可以咀嚼无糖口香糖,以刺激唾液分泌。唾液具有抗菌作用,有助于预防蛀牙和牙周病。不过只透过日常护理很难预防牙周病,因此她建议定期到牙科诊所检查,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口腔问题。
T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