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assets.51.ca/fav/favicon.png?v=20200302
01
我们村里有个大哥,性格很是爽朗,任何村民提起他都说:这人真不错。大哥很热心,无论是谁家有麻烦或者困难,他都会第一时间去帮忙,而且是无偿。
深沟处一户人家早些年挖井,他跟着去抬石头、修古井帮忙,忙个不亦乐乎,那户主人公提起他就一个劲儿的夸奖,秋收的时候谁家庄稼太多了,他就扛把锄头跟着去帮忙,就连我们家的鸡跑了两只,他也跟着我们去河边找。
就是这样人人夸赞的一个人,他的老婆对他的评价却是不太好。
在外人眼里,他热心肠,什么都愿意去帮人干,但面对自己家的活儿,就显得没那么积极了,三亩多的玉米地,几乎都是他老婆一个人掰完的,整整一周多的时候,他也仅仅出现了两三天而已。
他老婆经常对外埋怨数落他,自己家的活儿不干,偏偏要去帮别人干活,显得自己可能耐了。
除了对外人好,对他家族里的其他亲戚更是热忱,放暑假的时候,他二姐家的孩子找工作,他跟着跑上跑下,到处打点关系,给他侄女找了个还不错的工作,结果他自己的孩子毕业后,却因为没有好资源打点,只能干份前台的工作。
去年,他二舅腿摔了,他就叫上他老婆孩子去医院探望,每天连续给对方送饭,还封了个大红包,十分热心,结果人家身体康复了之后,对他说了声谢谢就没了。
前些日子,他老婆做了个手术,在市医院住院的时候,他家的那些亲戚一个都没来,都说自己忙,有的随便转了个200元就当做是打发他了。
就连他老婆都吐槽说,他对别人的热心被当成了理所当然的,说到底,他把别人的需求当做是第一顺位,在一开始的关系里就已经不对等了。
02
小区里的王姐最近总是唉声叹气,儿子刚上大学,她就开始琢磨着凑首付买房子。
她自己常年舍不得买件新衣服,手机用了五年屏碎了还在凑合,却总说“孩子的事不能等”,可上个月她突然急性阑尾炎住院,手里竟没有多少应急钱,最后还是亲戚们凑的医药费。
这让我想到之前听朋友说起的一件事,她家的邻居,夫妻俩省吃俭用供女儿出国留学,自己退休后本该享清福,却还在打零工帮女儿还房贷,他们平时生病发烧脑热什么的也不敢去医院,一切都是“等女儿稳定了再说”。
这样的场景在普通家庭里太常见了,把孩子的未来放在最前面,把父母的需求放在最后面,甚至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照顾的人。
就像老家的表姑,为了给儿子娶媳妇,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,还借了外债,结果自己得了高血压,却嫌药太贵不肯规律吃,总说:等孙子出生了,我再好好调理调理。
可她没想想,要是自己垮了,谁来帮衬家里,谁又能真的安心。
很多家庭总觉得“托举孩子就是一切”,却忘了托举的前提是自己得站稳,就像盖房子,父母是地基,自己不稳,怎么撑得起孩子的未来。
我见过有些父母,自己省吃俭用给孩子报昂贵的补习班,可孩子成绩没上去,自己却累出了病,最后不仅花了更多的医药费,还让整个家陷入焦虑。
反而那些懂得先顾好自己的家庭,父母有稳定的收入和健康的身体,孩子在松弛的环境里成长,反而更懂得感恩和独立。
说到底,普通家庭的托举不该是“牺牲式付出”,而是“接力式成长”。先把自己的日子过稳,有健康的身体、够用的积蓄,才能给孩子更踏实的支撑,别总把“等孩子怎么样了我再怎么样”挂在嘴边。
父母的安稳,才是一个家最靠谱的底气。
毕竟,一个懂得爱自己的父母,才能教会孩子如何好好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