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作家张郅忻在温哥华图书馆演讲谈客家人的餐桌与远行。星岛记者黄忆欣摄
【星岛记者黄忆欣报道】2019和2025年之间的6年光景,对普罗大众来说是疫情前后的鲜明对比,所有活动在2019达到顶峰后于隔年嘎然中止,2025则乘着电子化和AI的翅膀恢复既往热度;然而出版业的实体书却是再也回不去了。
于2019年台湾节负责“台湾书店”专题的主持人黄奕苹,当年从独立出版联盟出版品精选几本好书,同时提供电子书平台读墨(Readmoo)的10.3寸阅读器给大家试用,把弹指间即可试读购书,有声书以及可以放大字体的阅读器,提供爱书人不同于实体书的阅读体验。而今2025年,实体书店更见萎缩,相较于温哥华图书馆常常举办特价卖书会,电子书的时代显然已经到来。
黄奕苹说,实体书现在已经变成“收藏品”了。她展示轻薄便携的电子阅读器,看图文书比iPad还方便;但出版品的内容却是更加多元奔放。

当年“台湾书店”探讨台湾自由书写的氛围和环境,是否能成为华文文学的避风港;出版业界是否有资源和愿景成为华文出版的“公海”;电子书平台的兴起,有声书的发展,IP跨界游戏、影视、剧场、VR/IR/NFT,以及书籍的整合行销,是否能够让无法世袭的“移民”经验,跨越语言、地域与文化的藩篱。
黄奕苹在2019年选了八旗出版的《木兰与麒麟》和翁佳音的《图解台湾史》,希望从“另类”(这里是指不同于主流史观的解释)的观点,重新爬梳历史。她说:“那是我这个世代在台湾长大时,从没有机会学到的。”

另外,黄奕苹当年还选了新生代作家张郅忻的作品《织》,既有客家文化独特的情感,又呈现了“移民”相融或冲击的故事;今年,张郅忻不仅带着新作《秀梅》来到温哥华台湾节,还应温哥华图书馆邀请于周六(30日)在中央图书馆演讲。当年至今未有亲自见面的两人,终于在温哥华“重逢”。
这场以“转屋下:客家人的餐桌与远行”为题的演讲,张郅忻将以家族记忆与客家料理为引,细腻描绘台湾多元族群的迁徙、性别经验与饮食文化交织出的时代风景。
张郅忻说,长篇小说《织》写的是父亲的故事,为此她实际走访台湾及越南胡志明市纺织厂作田野调查,围绕纺织、家族、记忆等子题展开书写。
张郅忻从小在新竹客家庄长大,阿公阿婆说客语,小婶说印尼语,大婶说越南语,她过去的作品即十分关注不同出身背景的台湾新移民族群,描绘多元族群女性和与她们相互对照的生命故事。新书《秀梅》以不同灶下(厨房)区分章节,藉21道料理带出故事,呈显主角自幼为人养女,嫁作人妇,成为母亲,再到“阿婆”(祖母)的人生际遇。
2025年台湾节以葡萄牙文化中深植人心的“Saudade”出发,探讨移民在离家后的矛盾情怀。Saudade是葡语中难以直译的词汇,蕴含乡愁、思念与希望,形容苦乐交织的复杂情感。张郅忻书写的客家文化,与台湾节呈现“移民”经验中的情感拉扯,并盼能成为建立归属与自信的桥梁主旨不谋而合,可以为加拿大这个接纳移民的国度带来启发。
V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