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assets.51.ca/fav/favicon.png?v=20200302

长江里冒出了“2米恶鱼”,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一惊。几年前,国家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,下了狠心搞了个“禁渔令”,让鱼儿们能喘口气,慢慢恢复。可谁能想到,这禁渔一搞,长江里居然蹦出来一群体长能到2米的鳡鱼,成群结队地在三峡附近的水里游,场面壮观得像拍电影。

鳡鱼可不是普通的鱼。它们游得快,时速能飙到70公里,力气还大,逮到猎物几乎没跑的份儿。长江里那些小鱼小虾,甚至岸边晒太阳的青蛙,都可能被它一口吞了。老百姓管它叫“水中虎”,这名字可不是白叫的,连黑鱼、鳜鱼这种凶狠的家伙,碰上鳡鱼也得靠边站。

禁渔之后,长江里的鱼多了起来,鳡鱼的日子过得更滋润了。食物多得吃不完,它们繁殖起来也跟开了挂似的。一条鳡鱼三年就能生崽,一次能产50万粒鱼卵,数量多得吓人。更别提它们在淡水里几乎没天敌,想吃啥吃啥,活得那叫一个自在。

这鳡鱼泛滥,听着挺热闹,但对长江里的其他鱼可不是好消息。特别是那些吃草的鱼,数量被鳡鱼吃得直线下降。草鱼少了,水里的植物和浮游物没人清理,堆积得越来越多,阳光都透不下去。时间长了,水下植物缺氧,生长得不好,甚至可能导致一大片鱼都活不了。

不过,鳡鱼也不是完全没对手。过去,长江里还有种白鲟,体型更大,能长到三米,也是吃肉的主儿。本来白鲟能压鳡鱼一头,可惜白鲟早就灭绝了。现在鳡鱼没了制约,更加横行霸道,长江里的生态平衡被它搅得有点乱。

说到这儿,鳡鱼也不是一无是处。它们吃草食鱼,能控制那些鱼的数量,免得水草被啃得太狠。生态这东西,讲究个平衡,鳡鱼多了,食物不够,它们自己也会“内卷”,弱的、老的会被淘汰,族群自然就瘦身了。这么看,鳡鱼泛滥可能就是个短期的事儿。

国家对长江的保护可没停下。禁渔令下了好几年,效果是实打实的。数据显示,2020年开始禁渔后,长江流域的鱼类种群数量增长了30%以上,像刀鱼、鲥鱼这些稀有鱼种也在慢慢回来。鳡鱼虽然现在有点“嚣张”,但它也是生态链的一环,证明长江的水质和环境在变好。

老百姓对这事儿看法不一。有人觉得鳡鱼多了是好事,说明禁渔有效,鱼群回来了。也有人担心,这么凶的鱼要是没个天敌,长远看会不会把长江里的其他鱼吃光?毕竟,生态这东西,失衡了可不是小事。

鳡鱼的经济价值也不低。它的肉鲜嫩,营养高,市场上很受欢迎。不少养殖户想养鳡鱼赚钱,可又头疼它太能吃,吃别的鱼不说,连养殖成本都得跟着涨。有人开玩笑说,这鱼要是能管住嘴,估计早成养殖明星了。

要解决鳡鱼泛滥,还得靠科学。专家们正在研究怎么控制鳡鱼数量,比如人工干预繁殖,或者引进其他能制衡它的鱼种。国外有些地方也遇到过类似问题,像美国的密西西比河,就因为外来鱼种泛滥,搞得本地鱼类吃不消,后来通过精准捕捞和生态修复,慢慢找回了平衡。

这事儿还没完。鳡鱼泛滥是暂时现象,还是会一直闹下去?大家觉得该咋办?是放任它自己调节,还是得人工管一管?欢迎大家伙儿聊聊自己的看法,毕竟,长江是咱们的母亲河,保护好了,大家都受益。



Source lin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