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专栏/华裔家长Jasmine有话说 072】学年结束,小朋友成绩单出炉。两个星期前他就在唸,我的exhibition单元应该可以拿extending吧?如果拿不到,那就是老师看走了眼。于是我第一时间翻到exhibition单元,他拿到了extending,如愿以偿。

可见小朋友挺在乎自己付出的努力,盼望肯定和认同。

刚好母国一年一度高考结束,成绩出炉。我刷到大量家乡县市中学的高分榜,还有高分学生和家庭的“炫耀”视频。可以炫耀,因为那很可能就是学生一生最高光的时刻。

我的孩子不用参加高考,不用以分数论成败,我感到庆幸。华人社区群里又有不少陪读家庭的求租信息。那些父母,看来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。

但是如果以为加拿大和美国没有高考,分数不重要,那肯定是个误会。

GPA,平均绩点,这个东西不是分数,是什么?

GPA满分4.0。想上藤校,GPA需要3.7到4.0。上美国其他好大学,至少3.5。上多伦多大学或者麦基尔大学,至少3.0到3.7。如果要上这两所学校的工程或者医学专业,需要3.7以上。

但是这里说的不是分数线,是底线。不是上线就能录取。如果这一批毕业生竞争激烈,可能拿到offer的全部都是4.0,你的GPA达到3.9,也只能靠边站。

但如果因此以为北美大学只看分数,那肯定也是个误会。这一点,其实就是北美教育体系和母国教育体系最大的区别。

在北美,如果你光是GPA高分,没有任何其他竞争力,那你的分数可能没有用。这些竞争力包括你参加过的课外活动:社区参与资历,义工资历,钢琴证书,游泳证书,冰球球员资历,绘画获奖证书……还包括你能提交的推荐信和你自己的个人声明。如果你家实力真的雄厚,那有可能哪怕你的GPA未达底线,你也能拿到offer呢。

而就算拿到offer,北美大学学费之高昂,也是令普通家庭望洋兴叹的。

国内高考就不同了。那可真的叫做“一考定终身”。985或211也罢,普通大学或者专科院校也罢,分数线是铁打的。

这样说来,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,似乎国内高考还要公平些。毕竟如果高考能够考出好分数,考上好大学,就有改命的可能。

说到这里,我闻到一丝宿命论的气息。

 

有一些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。

第一,智力。茫茫人海中,能够拿到GPA3.7以上的,或者高考能考650以上的,只可能是极少数。

第二,天分。没有天分,光靠刻苦训练,是培养不出钢琴大师和NBA球星的。所有能为你加分,替你开路的项目,不是你想选就能选的。

第三,家庭。有人出生在罗马,有人生在牛马家。天真的孩子不知道,自己其实一开始,社会地位就已经注定。无法离开父母所在阶层这件事,已经注定。

这些因素在我的母国和在北美,都是一样的。加拿大的小学实施“快乐教育”,中学分必修课和选修课,其实就已经注定了未来的道路,职业,和阶层分野。大部分人高中毕业以后,进入职业培训,学习一门技术,成为环环相扣社会结构的一枚螺丝钉。

听起来似乎和我母国的“应试教育”殊途同归。所以难怪小学搞快乐教育,直接让孩子们玩个痛快。不对。你还是误会了。

 

 

因为“快乐教育”绝非放任自流,让孩子们从早玩到晚,学习不重要,开心就好。不是这样的。快乐教育的意思是以孩子为中心,尊重孩子,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,诱导孩子的兴趣,激发孩子的批判思维,鼓励孩子的积极心态。

快乐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们培养成现代意义上的,有自信,有尊严,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写的“人”。

而应试教育,却只有一个目的,那就是把学生培养成“工具人”。

这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。

虽然从广义上来说,我们都是“工具人”,因为我们都服务于社会这个大系统的某一项功能,收银员也罢,电工也罢,CEO也罢,议员也罢,我们的生活无非是围着我们的功能转。

但是,如果我们接受的教育让我们不仅获得经济上的独立,更重要的是,获得精神,情感,和认知上的独立,我们的生活质量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飞跃。

因为一个拥有精神高度和认知深度的人,才可能是一个快乐的人。

这才是快乐教育的真正含义。

我不由得又想起母国将自己自嘲为“牛马”的年轻一代。这样的认知当然是巨大的进步。但是这样的进步不是来自那个教育体系,而是来自网络和全球化。

确实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。但悲哀中有破土而出的希望。

撰文:语冰

图片:Pexels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作者简介,湖南人,厂矿子弟,移加二十余年。两个孩子的母亲。重构写作者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
T05

 

 



Source link